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研究的文献综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2-12浏览次数:3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    钱晓云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速,根据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各类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占普通高等教育总数的61.2%。高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高职高专在校生已经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65%。同时随着就业难度和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就业问题就成为社会各方最为关注的一个重点。
同时,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就业意识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研究,对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十分重要。女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中社会性别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从她们自身来说,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她们的就业意识,从而影响就业结果和职业发展。
为了更好的掌握在社会性别理论下对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研究,对国内外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对社会性别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迅速,并用来研究女性各个领域的问题,文献资料较丰富。同时,国内外对就业问题的研究较多,较多集中于职业选择的研究,而对就业意识的研究较少,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就业意识的文献则更少。现从社会性别理论、就业意识两大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文献回顾。
一、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概念即社会性别,在《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给社会性别下的定义是:“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性别的概念是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着。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美国的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提出对女性形象的观念是社会造成的
法国的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
1970年,凯特·米利特在《性别政治》一书中分析了性别角色与父权制的关系,开始用性别角色来指称社会性别。
安·奥克利对性别和社会性别做出明确划分,指出社会性别是通过社会建构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通过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形成的。
盖尔·卢宾发表了《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对社会性别制度形成的影响很大。
琼·W·斯科特给社会性别的定位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利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指出了社会性别由两大核心组成,首先它是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成分,其次它是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
舒拉米斯·费尔斯通在《性别的辩证法》中指出:社会性别的差异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些差别是在男性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一个精心组织的体系。
目前对社会性别(Gender)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每个定义的角度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社会性别的社会性,即社会建构的不同性别角色的行为和观念;区分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不同;强调社会化对两性所施加的作用;阐明两性受社会性别影响的差异,社会对两性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和规划。
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受法国女权主义者的影响,社会性别理论反对以传统的“生物决定论”来解释男女地位差异。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之所以低于男性,并不是先天原因或生物性遗传原因,而是后天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不断演变,社会性别理论的内容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首先,社会性别理论从挑战原有的生物性别入手,揭示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赋予角色的社会性,否定了以生物性别来定义两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和期望。其次,表明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社会性别期待和角色是不一样的。再次,社会性别是不断变化的,通过社会文化对两性施加影响,从而使社会成员在这一过程学习和接受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期待。最后,突显人的主体性,力求打破人为限制个人发展的文化陋习,强调从人的个体和主体角度考虑人的自由发展和价值实现问题。
1993年,西方社会性别理论被传入中国,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强调要将“社会性别纳入主流”,2001年5月公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明确提出了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意识”概念开始在中国广为流传,学者们开始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来研究中国女性问题,研究社会性别结构、社会性别文化乃至社会性别制度,分析社会性别关系与民族、阶级、国家、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由此推动了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也从单一转向了多重,社会性别分析逐渐成为妇女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失的视角。
潘锦棠认为,在国内流行的“社会性别理论”有如下要点:男女社会地位是由男女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社会性别或性别角色是文化塑造的、塑造社会性别的现行文化基本上是不合理的,因此女性(还有正义男性)要“提高觉悟”,增强性别意识,反其道而行之,赋权增权,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付红梅指出,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三大问题,第一,社会性别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对概念的阐述以及社会性别与其他范畴的关系层面上,缺乏系统性,没有建构出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二,对社会性别的研究更多的是借助于国外的理论与经验,把社会性别作为方法来分析我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问题仍没有得到充分运用,使社会性别理论缺乏现实说服力量。第三,妇女作为一个边缘群体,她们的经历还没有系统地进入到现有的知识范畴体系之内,加上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解析问题的努力仍然还在起步阶段。
国内对于社会性别理论与女大学生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心理、就业等方面展开的。
“中国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及对策”研究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形成的社会舆论、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层面的原因以及认同是心理阻碍的主要机制,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女性心理阻碍和自我认同产生探刻影响。
对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中,考察了性别和性别角色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与传统的性别观念比较一致,认为男性更能干更优秀,女性情感更细腻,而且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深刻的性别差异,个体的性别角色对他(她)的性别刻板印象有一定影响,但不如性别本身影响大。
同时从1995年开始,关于社会性别观的调查就有十多项,直接或间接地以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不同的层面展现了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及人生追求。李明欢通过对其中的十项调查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现象:如“男高女低”的择偶追求、“男主女从”的家庭结构得到近半数女大学生的认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女性(包括女大学生)对于男尊女卑之传统性别观念的认同度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女性;毕业走入社会的女大学生对于传统陈旧性别观念的认同度高于在学的女大学生。并从知识教育、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三方面分析了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的影响因素。
石彤认为,女性大学生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与她们的家庭性别角色平等观念以及社会性别角色平等观念相比较要浓重,这会对她们素质的提高形成障碍。对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等教育主流已势在必行。
而在就业方面,较多的文献分析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性别歧视等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崔敏,“惯习性别”观念,也就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陷入困境。
叶文振通过调查提出,性别会减小女大学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概率,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传统的性别观念是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刘卫华提出传统性别角色妨碍了女大学生就业,表现在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与工作要求不符合;损害女性的工作动机;使女性成为某些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限制了女性对目标职业的期待;使组织提高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
李亚妮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方和求方进行社会性别因素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与社会性别观念密切相关。
二、就业意识研究
就业意识是人们所具有的与就业有关的观念倾向,通常包括人们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就业态度和就业方式。就业意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工而日益成熟,对现存职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的反映。
大学生就业意识是指大学生个体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对“就业”的把握并以此所作的观念准备。主要包括大学生以自身的方式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解、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预测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认识等。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对于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帕森斯,提出职业-人匹配论,即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种职业需求与个人特长匹配的职业。
金兹伯格提出了职业发展理论,指出择业选择是优化决策,是个人意识与外界条件的折中、调适,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包括现实因素、教育因素、个人的情感和人格因素、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观等。
施恩提出“职业锚”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
佛隆的职业动机理论,认为个人的职业选择是经过确定和比较职业动机两个步骤的。
霍波克提出职业需求理论,认为人们为满足需求而进行职业选择。
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人格特征的表现,反应了个人兴趣、人格与特定职业的环境要求或特点之间的适合性或匹配性。
国内研究中经常将大学生就业理论研究作为广义的青年价值观研究的一部分。如黄希庭主持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对策研究”中,分析了我国青年的职业观特点,楼静波等主持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演变”研究中,指出青年选择职业最重视的决定因素,依次是发挥个人特长、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轻松自由。闻友信等主持的“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其中包括了职业指导理论和政策研究、职业指导实验研究、青年职业意向调查研究等,推动了我国的就业指导发展。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学者们的热门话题,发表了系列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论文,分析了大学生择业标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过程等方面的问题。赵玮在“我国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述评”中,认为近10年来我国研究者已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对策和建议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择业意向”定义不明确、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不足。
针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意识的研究较少,如郑洁的“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指出了当代女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成熟,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就业期望值偏高。夏新颜的“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实证分析”,指出女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意识对其就业的影响最大。陈莹的“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提出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导致女大学生就业期望不高。黄媛玉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认为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专业知识不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就业竞争力以及女性就业“隐形歧视”等造成了高职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方翰青的“当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认为她们选择用人单位时将行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薪酬福利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对待工作与专业的关系认识较理性;家庭经济状况与工作期望收入显著相关;对去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的愿望不强烈;对就业所需条件的认识较清楚;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较理性,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同时缺乏一定的胆识等。
对于社会性别以及就业意识的研究对于如何促进女大学生的合理就业将有着重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叶文振.女性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韩贺南、张健.女性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坎迪达·马奇、伊内斯·史密斯、迈阿特伊·穆霍帕德亚.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国外社会科学.2001(6)
7、付红梅.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4)
8、王毅平.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东岳论丛.2001(4)
9、杜洁.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分析——社会性别理论在发展中的运用.浙江学刊.2000(2)
10、潘锦棠.我看“社会性别理论”及其流行.中国妇女报.2002年12月02日
11、杨杏.中国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及对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1)
12、李明欢.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关于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的若干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4(04)
13、石彤.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8)
14、崔敏.“惯习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研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15、叶文振、刘建华、夏怡然、杜娟.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中国人口科学.2002(6).
16、刘卫华.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理论月刊.2006(9)
17、楼静波.当代青年的职业价值观.青年研究.1990(Z1)
18、赵玮.我国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述评.集美大学学报.2008(7)
19、夏新颜.“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实证分析.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0、陈莹.从社会性别视角侃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1)
21、黄媛玉.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大学生就业 2007(14)
22、方翰青.当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2007(1)
23、蔡惠玲.中国妇女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社会性别分析.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24、白玫.社会性别理论初探.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5、刘志侃.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育研究.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6、郑洁.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以重庆市高校的女大学生为例.华东师范大学MPA学位论文.2004年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