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就业问题研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2-12浏览次数:3

 

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就业问题研究
福建华南女子学院女性与家政研究中心 余荣敏
 
     摘 要:调查小组对268位参加培训的女性家庭服务从业人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低学历和家庭贫困依然为这一就业群体的主要特征,参加培训使她们认识到掌握专业技能有助于实现就业,提高服务品质;收入稳定、职业受到尊重和认可、成为家庭服务公司正式员工是她们继续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建立一支稳定的家庭服务从业队伍,要立足于培育现有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她们的爱岗敬业态度;要通过正规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专业人才;要规范职业技能培训,保证培训质量;要实现企业职业化管理,给现有从业人员一个归属。
     关键词:家庭服务,家庭服务员,就业,职业态度,家庭服务培训
 
一、前言
“家庭服务”指进入家庭为家庭及其成员提供家事服务的一项活动。在台湾称为家事管理、居家服务,香港称为家务助理服务。家庭服务在港台地区职业化管理已十分完善,特别拥有一支职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在香港,家务助理员除必须进行严格职业培训和持证上岗外,在社会上广泛被认同是一项职业性工作,其职业技术受到港民的信赖,家务助理员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享受香港政府规定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待遇。台湾拥有长期培养不同类型的家事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形成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模式和系列化课程结构。在全世界都享有口碑的菲佣,多数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把家事服务工作演绎的臻于完美,堪称家政艺术家,在菲律宾,家庭服务员是一件光荣的事,形成一种文化。
在大陆,家庭服务员的地位却很低。虽然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家庭对家事服务需求不断攀升,但人们在观念上始终认为它是一项低级的工作。目前从事这一工作的多为社会弱势就业群体,一直以非正规就业形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无人关心和尊重她们,直到问题的产生。国家政府把家庭服务业作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工人就业的主要领域,得到许多人的认同,可是更让从业者望而却步,调查显示,许多城市下岗女工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从事家庭服务工作,即使被生活所迫不得已从事,也讳莫如深,一有机会就更换工作,造成目前家庭服务员从业群体性质单一,素质低,加上职业化管理的缺失,人员流动随意,基本呈无政府状态。尤其节假日用工情况更由保姆的去留意愿决定,从业人员缺乏规范管理,职业态度消极,服务意识薄弱,对工作缺乏持续的热情。近几年,虽然国家出台了政策,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阳光工程”及国家三部委的“家政服务培训工程”,对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免费岗位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素质,就业问题暂时得到缓解,但她们依然没有归属感。保姆荒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服务业形势依然令人担忧。为了解目前家庭服务员从业人员就业情况以及职业态度的变化,家政调查小组借家政服务培训工程的开展之际,在福州市以参加培训的家庭服务从业者为样本,开展了小范围调查。
 
二、研究方法
华南女子学院女性与家政研究所于2010年5月至8月,在家政服务培训工程开展期间,对来自福州市各个家政公司的家庭服务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也向华南女子学院参加过家政勤工俭学的学生发放了相同的调查问卷。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89.3%,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女性。并组织了两场家庭服务员座谈会,和一场大学生座谈会。调查结果用SPSS 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将文献资料、专题讨论、个案访谈的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关键信息融入问卷调查结果中。
 
三、调查结果
1、被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从籍贯分布看,家庭服务员从业人员来自本省213人,占总人数79.5%,外省55人,占总人数20.5%。本省分别来自福安、福清、古田、光泽,建宁、建瓯、建阳、连江、龙岩、罗源、闽侯、南平、宁德、屏南、莆田、浦城、泉州、三明、上杭、邵武、寿宁、顺昌、松溪、武夷山、厦门、仙游、永安、永泰、漳平、漳州等30个县市;外省包括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宁、江西、山东、山西、四川、云南等十四个省份。被访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中农村户口223人,占总人数83.2%,城市户口45人,占总人数16.8%。从事家庭服务工作之前工作为务农的74人占57%;家庭主妇85人,占31.7%;工厂工人43人,占18%;职员18人,占6.7%;此外在校大学生31人,占13.9%,其他职业7人,占2.6%现阶段福州市家庭服务业的从业者主要为女性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年龄分布:20~30岁之间40人,31~40岁之间85人,41~50岁之间129人,51~55岁13人,60岁以上1人;被访人员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的9年。被访对象均为女性。
2、被访对象目前从事工作的主要内容:普通家务及钟点保洁157人,占58.6%;此外照顾产妇35人,占13%;照顾小孩24人,占9%;照顾老人9人,占3.3%;家教12人,占4.5%;暂时无业31人,占11.5%。工作内容依然以传统家务服务为主。
3、被访对象月收入情况:每月收入500元以下13人,占有收入人数5.7%;501~1000元15人,占6.5%;1001~1500元77人,占33.5%;1501~2000元68人,占29.6%;2001~2500元22人,占9.6%;2501~3000元14人,占6.1%;3001元以上21人,占9.1%。收入在1001~2000元之间人数最多,共占63.1%。
4、被访对象学历分布:文盲占5.6%;小学文化占24.2%;初中文化占46.6%;高中文化占11.6%;大专文化占11.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最多占75.8%,其中大专学历的多数为在校贫困大学生,暑期以家庭服务作为勤工助学工作。90%被访对象在参加培训之前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技术培训和获得上岗证。
表1:被访对象文化程度
文 化 程 度
人 数
比 例(%)
文 盲
15
5.6
小 学
65
24.3
初 中
123
45.9
高 中
31
11.6
大 专
32
11.9
总   数
268
100
 
5、被访对象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主要原因(多选项):家庭贫困占34.7%;下岗占10.8%;勤工俭学占10%;工作较好找占19%;工资较高占16.4%;技术要求不高占10.5%;可以体验城市富裕生活的占4.5%;热爱这一工作占43.3%;其他原因,如可以照顾自己孩子及可以和丈夫在一起的占1.5%。出于经济困难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超过半数。
表2:被访对象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原因(可多选)(n = 268人) 
原 因
人 数
比 例(%)
家庭贫困
93
34.7
下 岗
29
10.8
勤工俭学
27
10
热爱这一工作
92
34.3
工作比较容易找
51
19
工资较高
44
11.5
技术要求不高
28
16.4
可以体验城市富裕生活
12
4.5
其他原因
4
1.5
 
6、被访对象愿意长期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前提条件:工资提高占60.4%,职业受到尊重占59.3%,成为家政公司正式员工享受各种福利的占51.5%,长期获得免费培训机会占28.4%。
表3:被访对象愿意长期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前提(可多选)(n = 268人)
前 提
人 数
比 例(%)
工资提高
162
60.4
职业受到尊重
159
59.3
成为家政公司正式员工,享受各种福利
138
51.5
长期获得免费岗位培训机会
76
28.4
不表态
25
9.3
 
7、被访对象参加培训的理由:60.8%被访对象参加学习是为了提高服务技能,51.9%是为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提高收入;41.8%为获得就业机会,但也有少数被访对象只是冲着免费学习才来参加培训。
表4:被访对象参加培训的理由(可多选)(n = 268人)
参加培训的理由
人 数
比 例(%)
提高服务技能
163
60.8
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提高收入
139
51.9
获得就业机会
112
41.8
为自己家庭服务
29
10.8
只是参加免费培训
21
7.8
其他
2
0.7
 
8、被访对象对家庭服务职业的看法:有138位被访者对开放式问题“请表述您对家庭服务业有什么看法”提出152条个人看法,要点整理归纳如下,其中希望工作得到尊重和认可的占最多。
表5:被访对象对家庭服务工作的看法(n = 138人)
内       容
人 数
比 例(%)
家庭服务是一项助人助己的工作
30
21.7
家庭服务工作尤其适合女性
6
4
希望家庭服务员工作受到尊重、认可
38
27.5
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应该更专业更规范
30
21.7
多提供学习、培训、实践的机会
37
26.8
工作累,工资待遇低
15
10.9
希望能多一些休息时间,能休假
6
4
希望能受到法律保护
5
3.6
 
四、结果分析和讨论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小组访谈,对家庭服务业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1、从家庭服务员的来源地看,本次参与调查的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来源地分布较散,她们多为同乡介绍到本地,再通过中介获得工作。许多家庭服务员来到异乡工作,在饮食等生活方面差异大,难以习惯。语言不同,文化层次不高,表达沟通经常产生问题。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还容易形成地区为单位的服务帮派。
2、被访对象文化层次不高,本次调查结果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高于以往,但小学和文盲的比例也近30%。从她们目前从事的工作来看,80%为简单的家务劳动,多数雇主对他们没有学历的要求,反而觉得文化程度低的人老实可靠,对工资没有过高的要求。许多家庭服务员进入雇主家都要由雇主教着做,碰到没用过的家用产品等,均不知如何下手。比如不会用洗衣机,宁可用手洗,工作强度提高。没有文化,工作领悟能力及学习能力会受到影响,试想连家庭产品说明书或劳务合同都看不明白,如何胜任现代家庭生活管理工作,或如何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类人群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多数只能采取逃避,或频繁更换雇主。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资格的要求,初级家政服务员的基本文化程度为初中。这样的话被访对象中近30%的人不符合获得劳动部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对推行持证上岗造成困难。
3、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为被访对象就业的主要原因。被访对象从事家庭服务工作以家庭贫困、下岗、勤工俭学为原因的占55.5%,她们的就业动机属于生存型的经济取向动机,即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动机。尽管家庭服务社会地位低,为家庭和自己的生存,她们可以放下尊严去从事这份工作,一旦经济条件好转,她们多数会去从事“更体面”的工作。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更是把它当成临时性的工作,尽管有些已是家政专业的学生,但并不说明她们将来以此为业,一些家政专业的在校生已考虑通过专升本来改变专业,看来完全改变传统观念还很困难。34.3%的被访对象声称“热爱这一工作”,体现了积极的从业态度。这与他们刚参加完培训有关,职业引导使他们对家庭服务这项工作的认识产生了改变。但更多的从业人员,对职业认同感有待更大的提高。
4、长期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是职业受到尊重。家庭服务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是属于“下人”的工作。虽然早在1995年家庭服务即被我国劳动部确定为一项职业,2000年5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以“家政服务员”正式定名,但是并未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化管理。1994年9月在劳动法适应范围意见中,特别说明农村劳动者和家庭保姆不适用劳动法,至今依然。2000年7月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印发了家庭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但是,2002年11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取消了家庭服务员持证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其目的为降低家庭服务就业门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工人的就业。政府在推行再就业政策时,就暗示从业人员家庭服务是一个无需高文化程度和技能的工作。这对吸引就业产生了很大作用,促使家庭服务业队伍迅速壮大,同时催生了大大小小的家庭服务中介机构。然而大量低素质群体进入家庭服务行业,对职业本身的发展来非常不利。这些人员多属自由职业者,与企业没有劳动合同,流动性大,缺乏关心和归属感,没有长期从事家庭服务职业的心理准备和就业能力的准备。多数直接走出家门就上岗,没有任何岗前培训。文化素质和技能不高,本身竞争力差,缺乏安全感,随时都可能被替代。认为家庭服务技术要求低容易从事,一旦遇到处理不好的问题,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她们的工作热情由雇主决定,雇主对她们好,她们工作的时间就长些。
这些平时不被社会关注的就业群体,对国家提供的免费培训心存感激,一下子得到重视,很容易产生满足感。但这种感动是否能转换成持续的工作动力和职业的认同感,共同努力改变社会对她们的刻板印象,还要看她们今后的是否有满意的归属和待遇。所以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仅靠培训员工是不够的,要有规范的行业管理和能够接纳她们的正规化的企业。
5、职业培训对岗位技能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认真参加培训的被访对象都认为学习收获很大。首先她们认识到家庭服务工作并不象她们最初认为的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职业技能的提高,能提升她们的服务品质、提高工作效益,使她们的工作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和尊重。工作做好了不仅服务的家庭没有了后顾之忧,自己的收入还可以得到提高。家庭服务工作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工作。家庭服务培训使许多培训者提升了职业观念,对家庭服务的看法有了很大转变。但是我们也听到一些被访者坦言,她们培训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工作的目的,她们承认培训内容实用性很强,但是参加培训只是随大流,原来没有从事过家庭服务工作,将来是否从事还要进一步观望。
学习和培训使许多家庭服务员感到新鲜、兴奋,不光学到了知识,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短期的集中学习只是帮助她们有个新的开端,许多学员希望将来在岗位上还能继续获得培训的机会。这种学习意识形成这对于这些女性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十分宝贵。
 
五、稳定家庭服务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议
(一)立足于现有的家庭服务员队伍建设,加强职业引导,提高员工的职业认同感。
家庭服务业要实现职业化的管理要首先立足于提高现有员工队伍的职业素质,因为这部分员工在本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体验,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是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主流。但她们现在还是一支游击队,要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质和量都过硬的正规化的员工队伍,必须首先让从业人员有归属感,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不仅要对她们进行岗前技能培训,还要对她们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建立她们的职业认同感,让她们对家庭服务职业有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懂得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首先自己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使她们的就业动机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生存的需求,还能达到更大的自我实现与心理的满足,最终与企业及社会的目标达成一致。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家庭服务员自身对本职业的认同是他们情感最持久的源动力,是从事家庭服务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
(二)扩大劳动力资源利用和开发,完善教育模式,开展多样化人才储备。
1、多渠道开发家庭服务劳动力资源。目前国家支持的培训项目培训对象单一,仅针对无技能文化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她们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多为传统服务项目,勉强应对普通消费者,中高端消费市场的需求依然不能满足。今后靠这批单一力量无法保证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建议可以有效利用目前在校大、中专学生,针对他们的自身的素质特点展开培训,为她们提供节假日时间勤工俭学岗位,缓解节假日用工的需要,也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实践学会尊重劳动和自食其力。目前家庭服务从业者多为女性,应吸纳更多的男性加入家庭服务的队伍,因为很多工作如老人居家护理,需要男性护工的加入。
2、采取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多层次服务人才。在台湾,许多大学、中专都有开设家政相关专业,这些院校为家事管理行业提供了大量中高层次管理、教学、研究开发和服务人才,他们还利用校内教学资源面向社会开办针对二度就业妇女的家事管理员训练班。社区、社会团体也开办各类家事管理训练班,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中高龄女性,设计有适合她们特长的课程内容,帮助她们就业。在培训中,除了重视服务品质外,他们更注重操守与品德的训练。
3、用工企业要对家庭服务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国家提供的短期免费培训帮助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掌握和提高服务技能,但毕竟时间短,学习内容有限,企业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文化程度低的家庭服务员要统一组织进行文化补习,培训时间要适当延长。
(三)规范职业技能培训
1、规范培训师资队伍。家庭服务培训教师必须有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并持有教师资格证或“家政职业培训师”证书上岗,或是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过硬的师资才能保证培训的质量,对学习者和社会负责。
2、规范化教材和考核制度。承担任务的各培训机构必须使用统一规范化教材,使培训有标准可依;三部委培训纲要内容要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内容相统一;但同时要考虑到学员实际情况,文化程度低的学员可以降低考试难度,使用本地试题,只发给上岗证或单科结业证书。应组织专家编写家政服务员上岗培训教材和试题库,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规范培训管理。现有家政服务员职业资格培训教材需要不断更新,因为家庭生活及消费产品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教材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技能考核试题的设计要更加合理,增加可操作性,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
3、加强培训机构监管。承担国家家政服务员培训工程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培训机构应本着对国家和培训者负责的态度实施培训方案。事实上我们也了解到,并不是每个培训机构都按照培训计划认真实施,培训走过场的现象还存在,从员工培训、到考核、签约都有不按规范操作的现象,造成不良的影响。培训是为了规范从业者的工作,为家庭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原来无序的市场有序化,但原本只是服务市场混乱,现在培训市场跟着乱,会令家庭服务业雪上加霜。建议主管部门要加强培训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验收标准,并采取群众举报制度,不按要求进行培训的机构的要坚决清理出培训市场。
(四)加强企业规范化建设,实现职业化管理。
从目前家庭服务业现状来看,家庭服务工作并不具备一个职业应有的专业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征。这样的状况不利于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家庭服务机构要尽快实现职业化管理,家庭服务员有了正式的单位.心理上有一种归属感,愿意勤恳工作。而客户也对管理规范的家政公司产生信任感,可放心聘请家庭服务员。企业化管理能实现,家庭服务员则可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一切均有保障。政府可以适当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家庭服务业的规范化发展。菲佣就是职业化管理很强的团体,也可以说是未来家庭服务行业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多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尽快建立一批专业化的企业和员工队伍,让家庭服务业走上正规化发展的轨道。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