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压力
陈闽光
[摘要]:高校女教师在面对家庭事业的选择时常非常无耐。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本文分析了这些压力,并提出了缓解压力的办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 女性教师 心理压力 男女平等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教师是女性最适合的职业之一。在这个岗位上女性可以显示出她个性中耐心、细致、亲和、良好的口语表达等优势能力。在我国,幼儿园小学教师中女性往往占绝对优势。近年来随着女性解放思想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高校教师。根据2000年世界银行全球发展项目的一项统计,中国高等教育中女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1980年为25.5%、1990年29.1%、1997年为35.1%。然而这些在外人眼中的女性高级知识份子在高等院校里却面临着与她的异性同事相比,更大的压力。女性教师在高校中压力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
一个是学术的压力。在高校中专业知识不再像初等或中等教育那样只是基本功训练和固定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了培养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的工作者,高等院校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往往要跟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愈显飞速的节拍。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师不可能仅凭一成不变的知识就能满足所有学生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为此,女性教师要适应高校的教育要求,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使自己的学识日益丰富。她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撰写专业论著,以在专业领域里有所建树,在专业技术职称上有所进展。这一压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是长期存在的。
二是情感上的压力。女性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常给人以优柔寡断、心胸狭窄、喜怒无常的印象。在男性领导占主导地位的高等院校,女性要想为自己工作的发展铺平道路,就要不断向这一刻板印象挑战。她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果断做事的能力,勇敢体现自己的自信和实力。她要力戒心胸狭窄,注意克服嫉妒心理,加强修养,努力让自己宽宏大量,凡事以大局为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并不断丰富自身的修养水平;女性虽然情感丰富,但她要力克情绪不稳定的缺陷,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强手如林、竞争压力极大的高等院校为自己教学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这一点看,女性向传统观念挑战所付出的努力往往要多过男性。
三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近年来普通高校扩大招生,相应地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不得不超负荷工作。高等院校一方面要求教师教学不能松懈,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又要求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这样女性教师在做好学生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当的科研任务。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上级不会错,学生没有错,只有教师不会做。职业习惯和性格使一些女性教师不自觉地背负上社会对教师超乎寻常的期望值。目前,高校正在逐步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实行竞争上岗的岗位聘任制。所有这一切迫使女教师一定要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灵活的应变水平。在社会的转型期,女性教师必须学会应对社会变化而带来的压力。
四是来源于自身的压力。女性往往普遍责任心较强,很注意自己在学生和同事中的形象,过分追求人格的完善,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谴责的倾向,害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被同事们看不起。在与男性教师竞争的过程中,好强的她们常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之中,为了能有更好的工作表现,女性教师只好拼命加班加点,加大自己的工作量。这种自我加压,常常使女性教师倍感疲倦却又欲罢不能。
五是来源于生活的压力。在中国传统中女性对家庭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一般在高校工作的女教师均有较高的学历。年轻女教师在读出高学位后,年龄大了,必须马上组建家庭。而组成家庭后又会出现参加工作时间短,经济积蓄少,住房改革、医疗改革等经济压力。到了中年,女性正处于事业黄金期,可是她又必须面对家庭中孩子小、老人需要照顾等现实问题。因此,生活使她们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
在心理学中,压力适中可以产生动力,但压力过大则会对这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女性教师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对于她自身健康、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名优秀的高校女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承受压力,而且也要有能力应对压力,调控压力,成为自身的主人。为此她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接受自己且学会满足
教师是一个育人的工作。这一职业总是受到教师自己、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乃至整个社会的评估。不同个体对于教师应该什么样,教师应该怎么样都有自己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有的正确,也有的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对自己正确了解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别人,客观地接纳并理解别人的评价。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处之泰然,才可能乐纳自己,为自己设定适合的明确的目标,而不是将自己的目标设定得高不可攀,要学会满足。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它的形成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自身素质和知识的提高可以让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更多的侧面看待自己,摆脱主观的束缚。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要尽可能收集有关她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和科学研究交流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她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对自己学术水平了解越清晰,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更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对自己也就更自信。
作为女性,教师应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优势,并将之发扬光大。女性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更注重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她们主张学生协调自己周边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强调合作和集体的力量。在科研上,女性教师更细致、更耐心,更有打持久战的信心。女性有良好的人际沟通的本领,她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可利用资源来为自己的服务。这些是她们工作中的优势。
2.建立合理的教师工作管理体制和教师评价考核体系
教师工作管理体制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女性要求在课程发展、设备申请、教师培训、职称评定、教学研究、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与男性教师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她们不仅要求有平等的深造机会、有同等的获得科研课题的机会,而且希望国家出台改革政策——放开任何形式的对高校女教师研究的限制。只有这样的教师工作管理体制,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教师在她们领域内获得更公平的机会。让她们减少不公平感。
教师评价体系同样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引起教师挫折的不是经济损失,而是自尊心的伤害。一部分教师提出评职称受阻是职业生活中最大的心理挫折。在非良性竞争中,不良评价体系扭曲了教师的心灵。如何评价教师、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是每一位学校领导值得研究的问题。科研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每年一度的评比,让部分教师对于科研课题的选择过于功利,而教学评价中不对学生原来基础、班级情况、教师配备、本校与兄弟学校差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就匆匆下结论,很容易对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做出错误的评价。即使教师承受力再强,恐怕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3.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女性有丰富的情感,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投入感情。为此她们十分投入,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实际上,面对同样的问题,女性们的行为表现却不同。有的人好强,想一下子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承受不了挫折;有的人看问题较为消极,选择放弃;有的人对外界信息过于敏感;也有的人生可以生活工作两不误等等。这些不同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点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女教师为了提高工作业绩,放弃星期天和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辅导,到实验室做实验。她们既无时间照料孩子,也无时间整理家务,家庭仅是饭店旅馆,几乎没日没夜,没有休息日地教学做科研。一直以来社会对这种“敬业”精神一直加以宣传。可是实际上,这种拼命作风,在学生眼中是一种重负。在外人看来是甚至是一种强迫型的人格异常。我们不提倡为了不影响教育科研,不影响考勤、考评,有病也顶着、支撑着。女教师应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在相应的时间内做相应的事。上班的时候,只想工作做工作。下班的时候做家务,不考虑其它。此外,经常清理自己的思路,分析重点,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避免自己陷入鸡毛蒜皮的杂事之中,这样可以大大地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4学习心理学技巧,学会适时放松
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女教师要学会适时地放松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工作时间安排得满满地,要留一部分时间给自己,听听音乐,打扮一下自己,散步做运动,和朋友谈心等等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习心理学中的抗压力的方法,适时放松自我。努力维持自己生活工作质量的同步提高。另外,女性要培养自己对事业的爱好,这样可以使工作成为享受。减少职业倦怠。
5营造外界宽容的氛围,学会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重视合作。
女性要学会如何抓住机遇,学会营造外界宽容的氛围。某些女性只是一味想着要获得和男性一样的机会。在她的心目中,是男性夺去了她的机会。而实际上,女性教师更应想到如何与你的异性伙伴合作而非竞争。在教学和研究的所有领域中(完全可以像家庭中一样),男性和女性教师的合作可以为双方带来双赢。男教师可以向女教师学习如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女性如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女性教师也可以从男性教师那里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术的兴趣。男性与女性教师可以从对方身上得到借鉴,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和评估方法。男性与女性之间不应是竞争的关系。他们应该相互帮助,在社会和家庭各层面上向对方学习。这种取长补短的合作可以给双方带来好处。强大的合作既包括女性与男性的合作,也包括女性与女性的合作;即包括本专业本校的合作,也包括利用一些国际性项目互换学者,发展联合课程等进行的国际性合作。全球化加强了高校中女性教师的合作机会。这些合作为她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合理地利用周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要把男性作为自己的对手,而是要把他们发展成自己的帮手。可以把自己的困难告诉先生、家人、同事、朋友、心理医师。别人的关心也可以是一种支持的力量,掩饰不代表坚强。不要认为家庭和事业天生就无法两全,而是要合理地利用所有能帮助你的人的力量。不要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战斗,而要看成一场享受。怀着这样的心态工作生活,不但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也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全国妇联、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组编,妇幼精神卫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当代中国妇女编委会,当代中国妇女,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