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精品课程建设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院在高等教育中树立良好形象,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闽教高[2003]1号及闽教高[2003]31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我院全面启动和实施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即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将成为我院教学常规性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拟定以下暂行办法。
一、建设目标
1、检验各专业课程建设成果,“以精品为示范”、“以点带面”地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从而推动我院整体教学水平。
2、在校精品课程基础上,争取上榜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树立学院良好的教育教学形象。
3、为学生提供更优的学习资源,提升就业竞争力。
4、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及教学管理工作。
二、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应是连续开设3年以上,学生受益大或在课程建设上具有突出特色的课程。
2、课程教师队伍具有合理的结构,教师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坚持教书育人;课程负责人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
3、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能体现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理念;能够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课程教师整体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
5、课程应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鼓励自主编写出版高水平教材。
三、程序
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程序:立项——组织建设——验收评估——授予“精品课程”
1、各专业组织条件成熟的课程进行校内精品课程立项申报,填写立项申请表(见附件一),每年6月底前递交教务处。
2、立项申请经院评审小组通过后,正式确定为校精品课程立项项目,项目主持人拟定建设计划并精心组织建设(评审小组审定建设计划)。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周期为一年。
3、按审定的建设计划完成建设任务后,由教务处组织评审小组进行检查和验收。(见附件二)
4、完成建设计划,达到建设要求的校精品课程立项项目,授予“校级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经评审小组推荐,择优上报参与省级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
四、校精品课程评审小组组成
教学委员会成员
五、奖励及处罚
1、凡正式批准的校级精品课程立项项目,给予课程建设经费,建设经费根据建设的不同阶段分批给予。通过验收后,授予“校精品课程”荣誉称号。
2、凡正式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的给予奖励金。
3、凡未按建设计划进行课程建设者,若中期验收不合格,由评审小组认定后中止其立项项目。
4、校级立项精品课程、省级与国家级立项精品课程,在学年末教学考核中,每门课以额定教学工作量的10%-30%汇入科研部分考核。
5、建设经费必须做到专款专用,建设经费管理纳入院财务专项经费管理范畴。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教务处
二00三年
附件一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精品课程建设
立 项 申 请 书
课程名称:
立项单位:
课程负责人:
填表日期: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教务处
二○○三年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 ||||||||
课程属性 |
| 学分 |
| ||||||
课
程
建
设
人
员
情
况 |
| 姓 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务 (职称) | 学历 | 研究专长 | ||
课程负责人 |
|
|
|
|
|
| |||
主
要
成
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近三年来的教学基本状况(教学任务、教学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成果)
|
三、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内容(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教材、教学管理)
|
四、创新点、特色和示范性
|
附件二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精品课程立项评估指标
一、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
1.本评审指标体系依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精神制定而成。
2.本指标以鼓励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创新,促进教学现代化为指导思想,着重考虑了:①教学内容与体系方面的经典与现代、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②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审方案分为综合评审与特色评审两部分,分别用百分制记分。总分为综合评审得分折算70%与特色评审得分折算30%后之和。
4.综合评审得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5.带*号的指标为核心指标,校级精品课程各核心指标得分均应在C以上(不含C)。
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评 估 标 准 | 分值 | 评价等级(Ki) | ||||
A | B | C | D | E | |||||
教学队伍20分 | 1-1* | 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 |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 8分 |
|
|
|
|
|
1-2 |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中青年教师培养 |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 4分 |
|
|
|
|
| |
1-3 | 教师教研活动、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 |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 | 8分 |
|
|
|
|
|
教学内容22分 | 2-1* | 课程内容设计 | 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 | 10分 |
|
|
|
|
|
2-2 | 教学内容安排 | 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高职教育特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 6分 |
|
|
|
|
| |
2-3 | 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 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 | 6分 |
|
|
|
|
| |
教学条件20分 | 3-1* | 教材建设与选用 | 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 8分 |
|
|
|
|
|
3-2 | 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 | 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效果明显。 | 6分 |
|
|
|
|
| |
3-3 | 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 |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编、制作了系列软件资源。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 6分 |
|
|
|
|
| |
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 4-1* |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教学效果和考试方法改革 |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 | 10分 |
|
|
|
|
|
4-2 |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 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 8分 |
|
|
|
|
| |
教学效果20分 | 5-1* | 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 | 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 | 6分 |
|
|
|
|
|
5-2* | 学生评价意见 | 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 | 6分 |
|
|
|
|
| |
5-3 | 课堂实录 | 仪态端庄、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 ;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 | 8分 |
|
|
|
|
| |
综合评审 |
| 100分 |
|
|
|
|
| ||
课程特色 | 专家依据申报表4中所报特色打分 |
| 100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