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我应邀赴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参加中国职业教育协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家政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立大会上,我很高兴遇见了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甘克超教授。我与甘教授的认识,源于1996年在金陵女子学院召开的国际家政研讨会,这已是十七年前的往事了。在那次国际研讨会上,甘教授作为东道主,她忙得不可开交,我与她未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聊一下。这次与甘教授重逢,大家十分高兴。甘教授虽已八十五高龄,但精神瞿烁,参加了一整天所有活动。第一天会议议程结束后,我特地邀请甘教授到我下榻的金陵女院校友接待中心,我们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其间,她深情地回忆起1986夏天访问福建华南女子学院的往事。
甘教授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或者说那次对华南女子学院的访问活动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回忆说,1986年7月6日,她来到福州,访问了刚刚复办的华南女子学院。她们一行三人下榻于我院烟台山校区附近的海军招待所。当时学院外事处处长苏松珍、副处长许道锋、教务处处长杨碧柳三人一起接待她们,并请她们共同用餐。甘教授来福州的目的是参观福建华南女子学院,并向华南的姐妹们取经,以便尽快在南京复办金陵女子学院。甘教授一行与华南女院的老教师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她们详细地了解华南女院复办过程中文件的准备,各种复办需要办理的手续。她说,十分感激华南女院老教师的鼎力支持,使之顺利地于1987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复办了金陵女子学院。
甘教授还回忆起1945年至1946年的一段往事,说她曾经当过刘永和先生的学生。刘永和博士在1985年从美国远渡重洋回到祖国与余宝笙博士以及一批老华南校友复办了华南女院。甘教授回忆起,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军侵入南京地区,战火蔓延至南京,金陵女院西迁至成都,与山东的齐鲁大学、北京的燕京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汇合于成都华西坝,甘教授跟随学校,离开南京到达成都,在华西医科大学借读一年。当时她选的一门课程是“儿童教育与发展”,巧的是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正是刘永和先生。在那年期末,她因生病错过了期末考试。正当她分外沮丧而不知所措之时,遇见了刘永和先生。她将自己的难题和盘托出,刘永和先生则安慰她说,不用当心,她愿意为她专门出一张补考试卷。果然,当甘教授病好赶回学校时,刘永和先生为她一人单独出了一份“儿童教育与发展”这门课程的英文试卷。甘教授还记得考试那天,她一个人到刘永和先生家中补考,用英文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她还在刘永和先生的家里遇见了当时还是3岁小孩贝贝——刘永和先生“活泼可爱、漂亮极了、头上扎着一个蝴蝶结”的女儿。刘永和先生一个人带着小女儿,生活在成都,上课时,便由保姆带贝贝。事情已经过去70年了,甘教授还深深地记着这些细节,而且意想不到如今她也追随着刘永和先生的足迹,复办了金陵女子学院,使得这两所解放前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府得以在新时期长足发展,为女子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两所院校之间的深刻友谊也得以发扬光大。谈话临近结束时,甘教授告诉我,金陵女院在这学期末刚刚来了一位新院长,她准备与新院长约个时间,好好地聊聊金陵女子学院的发展历程,好好聊聊金陵女院与华南女院,这两所近代女子高等教育史上可圈可点的女子高校近一个世纪的友谊,这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在我看来,不管是金陵女院的吴贻芳先生、甘克超教授,还是华南女院的王世静先生、余宝笙先生、刘永和先生,她们身上都体现出金陵女院的“厚生”精神和华南女院的“受当施”精神。“厚生”被代代金女大人引为校训: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而是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帮助别人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因而也就更丰满。 华南的“受当施”精神不也一样表达出“使女子人人都能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养成女子健全的人格与牺牲服务之精神而教育,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吗?这两所当时的姐妹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如此的相似,真令人感到豪迈与景仰。
(本文作者为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院长,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