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高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前填报志愿唯一的印象就是我们那位清高的高中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的“广告”:福州有一所学校华南女院英语非常棒,我到过英语角,她们的英语口语水平让我大吃一惊,是一所很好的学校。为此我们文科班十几个兴趣英语学习的同学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公立学校而选择了华南特区实用英语专业,成为华南第三届的学生。
大学生活是自豪、骄傲的时代。我们以在女院学习而自赏,走出狭小校园,朴素校门的同学们充满着自信和欢乐。大家三五成群谈笑风生,经常被周围几所高校男生簇拥着。校园内晚会、舞会、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全部由同学们组织策划,学生自治能力、组织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老校友们对“受当施”校训的身体力行让我们在华南这片净土养成了勤劳、善良、乐观、正直的品质。学校先行先试注重实践的开放性教学方法培养了我们引以为傲的素质和技能。“华南女孩不愁嫁”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毕业之际,面临着知名外企和华南的选择,以及差距很大的薪酬的选择,父母的价值观天平自然倾向了华南。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爸妈还是惦记着华南,关心着它的成长。留校后,老教师们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为我们争取进修学习的机会,立志培养华南自己的接班人。难忘出国前夕,七十多岁高龄的道锋老师在炎炎夏日,从烟台山拾级而下到仓前邮电局为我拍电报联系美国院校;难忘回国前夕,道锋老师拨打越洋电话送来的温暖和慰藉,卸去了我回国前的忐忑和不安。
我们怀揣着服务母校,建设母校的梦想,如饥似渴地学习,带回一份份优异的成绩。每一所我们曾经学习的学校都成为与华南相比较的样本,华南的道路是我们持续思考的问题。
那些年高考开始有了选择,我们选择了华南。毕业后刚开始有了不包分配,我们又选择了华南,选择了留校。也许那些年是我们不懂得选择的年纪,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也许就是宿命,华南在我们的命里。
学生时代的华南是罩在头上的光环,毕业后的华南是我们继续学习深造发展的舞台,如今的华南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每一次地离去,每一次地拉回,生命就在这个圈子里延伸展开,在一个个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人生轮回中升华。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相信我们的选择还是会和华南紧紧联系在一起。
(本文作者为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理事会秘书长,学院人事处处长,1990届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