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宝笙教授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优秀教育家。她呕心沥血,从事高等教育近70年,先后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原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任教,并担任了一系列教育行政领导职务,桃李满天下。亲朎她教诲的学生遍布全国和海内外,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精英。尤其值得称颂的是,余教授在80高龄之时,积几十年的教育心血和经验卓识,以非凡的胆识和远见,提出创办私立女子大学。在当时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亲手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私立女子大学--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以其私立高等教育和女子大学的双重特色,成为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我国教育发展领域中的一个创举,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人民日报》专文评价说:“余宝笙教授和她的华南女子学院堪称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的楷模。”因此,对余宝笙的教育思想和一生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探索和总结无疑对当前女子高等教育改革能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一、余宝笙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把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作为女子高等教育的基础
余宝笙是“中国妇女自立自强的典范。”这是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院长继任者陈钟英教授对她一生的评价。1910年余宝笙六岁便离开家庭到福州陶淑小学读书,学校要求,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做。这对于6岁的孩子既要料理生活起居又要学习功课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初入学时,她的头发里甚至长过虱子。但她坚强的挺过来了。经过陶淑小学和陶淑中学12年的学习和独立生活的磨练,最终成长为一位端庄秀丽优雅大方的现代女性青年,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华南女大理科班。
余宝笙的父母和弟妹一家八人中有七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从事医务工作,在当时的社会即受人尊重、人格高雅,又有丰厚的经济收入。然而她却选择了“要当老师,当好老师,让更多的女孩能像自己一样受教育,有知识,有本事,能独立。”这是1924年她前往芝加哥望晨大学,向母亲告别时立下的宏愿。当余宝笙抵达美国后,立即感受到西方列强把中国人称为“东亚病夫”、歧视中国人的氛围。她把这种环境的压力转为动力,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颁发的最高奖学金。当有人向她表示祝贺时,她回答说:“我只为中国妇女争口气。”
解放后,高校和院系合并调整,在学习有关中苏友好文件,贯彻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时,余宝笙提出质疑说:“为什么要一边倒?跟苏联、美国都应该友好。”这在当时是非常敏感的政治话题,但余宝笙仍然不愿意趋炎附势,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文革”期间 ,余宝笙身处逆境,被轮番批斗,仍泰然处之,关心“牛棚”中的“难友” 。甚至给发高烧卧病不起的福建师大的王岳教授偷偷送去一杯难得的牛奶咖啡。患难中的真情和乐观的精神使时隔多年的同事仍然不能忘怀,她这种坚强独立的人格魅力也一直在她的学生中受到传颂。
她言传身教,把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1985年,她和校友在创办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时,亲定学院的办学方针是:一是动员学生参加高校各方面管理工作;二是由系选拔和学生自己选举担任学生工作,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三是全体学生都要参加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她再三强调说“我们的办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扎实科学文化知识,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作为的开拓性妇女人才。”
(二)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发挥教授在治校中的主导作用
共和国成立后,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一批留在祖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尽管对新中国的思想认识各异,但大多数都怀着一颗以已掌握的知识报效祖国的心。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却在运动中受歧视受打击,蒙受不白之冤。余宝笙亲眼目睹这种现状,内心十分焦虑。1956年1月30日--2月6日,她参加了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听了周恩来总理在政治报告中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主要说明和郭沫若院长《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特别是周总理的报告说:“党中央认为:对于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了。”这给余宝笙无比的兴奋和充满期待。她在福建省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发言“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未能发挥作用的原因和改进方法都作了详细的深刻的反省,也根据分析结果做出了决定。这些决定大大地鼓舞了全体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关于阻碍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客观原因的克服已经有了保证。”时隔一年多,1957年5月中旬,全国上下动员党外人士帮党整风,余宝笙又在福建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以其在高等学校担任过教学和行政工作二十多年亲身的感受,做了《尊重信任教授专家、支持帮助科学研究》的发言。发言中指出:“今天高级知识分子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待遇,而是精神上的待遇,最需要的是领导的信任,特别是党的领导同志对他们的信任。”她希望福建省委重视这个问题,帮助高校中的领导干部反思贯彻知识分子政策中的问题,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发挥教授在高校中的作用。当然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让高校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让不同的学术观点的教授专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是无法实现的,但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下的教育确是必须的。
(三)在专业设置上,反对性别歧视,拓展女性人才的培养领域
世俗的眼光多停留在女子高等职业学院只要设置一些适合女性身心发展,能凸现女性优势的专业即可,甚至潜意识里仍存在着专业设置上的性别歧视。并由此导致了女性就业领域的限制,禁锢了女性今后就业领域及潜能的发挥。余宝笙院长根据华南女大在20世纪初所开办的理科专业所培养出的理科优秀的女性人才在建国后发挥重要的作用的经验。如:萨本茂高级工程师1950年毕业于化学系,1952年在海军4805厂工作,先后获得64项科研成果,有的成果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及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到美国考察的结果,决定在女性高等职业教育中,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中要摆脱世俗偏见,设置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专业,加大对女性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她们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华南开办初期在专业设置方面设置了当时还是我国比较忽视的营养与食品专业,希望能为我国培养一些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坚持把人才培养与为地方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
解放前的华南女大为了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女生们走出课堂,参加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不仅更牢固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在教学、科研方面得到了实践与锻炼,而且还从中了解社会,培养劳动大众的感情。因此余宝笙院长在新华南创办时期坚持这一办学特色,营养食品专业设有学生教学实习的饭店,实用英语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服务福建省的各种经贸洽谈会,服装设计专业拥有自己的服装厂供学生学习和实践,儿童教育与咨询专业在教授指导下建立了心理咨询门诊部和华南实验幼儿园。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无疑都对高职女生的学用一致能力的培养和整体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对当时我国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一套崭新的培养人才的模式。
(五)倡导女子高等教育走中西合璧的发展道路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女子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作为近代国际化女子大学成功办学的案例就是有力的证明。因此余宝笙院长在建立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时就把这一理念落实到了实际的办学中去。一是加强同世界各国女子大学的国际学术的交流,借鉴国外女大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结合国内和本校女性发展的目标,提高女大的办学水平,力争建立有特色的高质量的精品女子大学。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采用灵活的科学的教师管理体制,积极引进或送出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建立一支中西合璧的具有国际性特点的教师队伍,使中西文化可以相互融合,教学方法可以兼容并蓄,为学院教育走向世界探路。三是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使学生具有全球性视野,以扩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机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四是加强合作办学,扩大办学、科研的资金来源渠道。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籍管理等方面与国外的院校进行沟通,作好接轨工作,使双方学校可以互授文凭、学生在留学、就业等方面获得认可。
二、余宝笙教育思想的形成
1840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朝野民族精英奋起探索救亡图存之道。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展“洋务运动”,有主张变法图强,推动“百日维新”;有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开展教育救国,还有主张君主立宪以及暴力革命推翻满清政府统治等等,直至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启蒙和救亡运动一浪高过一浪。
在教育救国兴办新学的热潮中,福建各府、州、县都办起了中西学堂。至辛亥革命前,据福建省地方志记载,“全省兴办各类学堂700所,学生约3万人,中等以上学堂30所。福建兴办近代教育的另一只力量是西方传教士通过办学作为发展教会在华活动的重要阵地,至1921年,基督教在闽兴办国民学校852所,学生25568人;同期兴办中学20所、其中女校9所;完全中学15所,学生1510人。”在国人教育救国兴办近代教育和西方列强办学布道、宣扬基督文化的影响下,出生于20世纪初、成长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女知识青年余宝笙怀有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理想是很自然的。
中国西汉的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集儒家文化大成,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女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地位卑微,是男人和社会的附属物,没有独立人格。余宝笙的母亲曾是童养媳,后来有幸读了点书,又到护士学校学习,成为了一名职业护士。她经常教导余宝笙:“女孩子一定要读书,要有本事,才能独立不依赖别人。” 余宝笙虽然是一位在教会教育成长起来的中华女性,但她时刻牢记母亲成长为职业女性的艰难历程,牢记中国女子在当时社会中没有独立人格的切肤之痛,牢记母亲的教诲。她也不会忘记陶淑女校的校训“以善胜恶”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校训:“受当施”。余宝笙成长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家庭教育及在教会学校接受的自由博爱基督文化的熏陶,造就了她坚忍不拔终生献身女子教育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践行动。
余宝笙自192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回母校(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至1951年5月该学院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合并,(由政府接办,定名福州大学),前后23年,期间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国共内战,而她的教育活动并未间断。她亲自创建该院化学系,担任教授和系主任,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化学人才,成为省内外科教战线上的骨干。院校合并后至1957年,是余宝笙教育思想与新的教育制度、体制对策磨合期,由于她的教育思想和积二十余年之教育实践经验与新的教育制度显得不甚合拍,而在“反右”和“文革”期间遭尽磨难,耗去人生最具活力的二十多年光阴。1976年粉碎“四人帮”集团,宣告文革结束。1979年改正了被错定为“极右分子”的冤案,此时余宝笙已年届七十有五。古稀的她壮志不已,发誓“要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筹建了福建师范大学生化研究室,招收硕士研究生,在短短的几年里,获得多项科学研究成果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生物化学研究人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她已过80高龄,在“烟山之巅,复树坤维”,成功地创办了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打破了35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由政府统揽统办的局面,以其私立高等教育和女子大学双重特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领域中的首创。在她亲自主持、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当代经济、社会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被国内外权威媒体誉为“华南女儿不愁嫁”。这在当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双轨制”环境下,能够做到既没有行政分配的“铁饭碗”,又能顺利找到就业岗位,只有余宝笙培养的这批学生办到了。
三、余宝笙教育思想与实践留给后人的若干思考
余宝笙教育生涯的初始二十多年和晚年十余年之间,是其教育思想付之实践最有成效的时期,总结其经验,反思其问题,诸多发人深省。
(一)关于学校管理模式的思考。“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初立时完全由传教士治校;至1927年改为华人主校,由陈叔圭、王世静、李美德、黄惠珍、黄惠珠组成校务委员会。陈淑圭任主席;1928年董事会确定王世静任该校校长。无论是传教士治校还是华人治校,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都是由该院有威望的教授组成校务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民主管理、教授治校”。
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设想用行政手段管理高校,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要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遭到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反对,后推举冯友兰致书陈立夫指出实行“统一大纲”大学教授就不如教育部一个科员,何谈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等教育之发展?陈立夫接受了大家的意见终止了“统一大纲”的贯彻执行。
在计划经济时期,照搬苏联模式,院校合并,科系调整,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办学的主体由政府统包统揽,结果是人才的培养缺乏特色,学生缺乏科学视野和创新能力。这种行政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时期,其弊端已逐一显露。此时余宝笙成功创办了私立华南女子学院,沿袭了老华南“集体领导,民主管理、教授治校”的传统结合时代特色实现了她培养“自强、开拓、勤朴、奉献”的新型职业女性的宏愿。这对当前高校去行政化管理的改革,使高校更好地管理学校培养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是值得发人深省的。
(二)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和创造文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教育的本义和教师职业之神圣所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方向推进的历程中,教育又出现了令人不可忽视的误区,有些高校在扩大招生的趋势下,出现了不顾生源质量盲目扩招,把生源当成了摇钱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教育市场。教师成了“售课员”。教授中也出现了抄袭论文,剽窃他人成果,造假材料虚报成果,跑项目捞科研经费,走“江湖”做报告的案例时有被报纸曝光。更有甚者出现了师德败坏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师败类,有的堕落成了刑事罪犯。
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早期虽然是基督教创办的大学,但到1928年王世静主校时期,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本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以栽培中国女青年得受文学上、科学上、职业上之高等教育并养成牺牲服务之高尚人格。”这与该院1908年初创时院长程吕底亚提出的“办学宗旨是直接服务于华南地区教会的发展,尤其是华南农村妇女培养宗教领袖”已经有很大的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余宝笙创办的私立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教育管理部门批准办学的批示是:“自费”的,而余宝笙则明确指出:创办华南决不以赢利为目的。尽管初创时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她宁可以84岁的高龄从福州坐大巴到香港,再飘洋过海,当“当代女武训”多方筹集资金办学。在学生收取的学费上并不比公立的院校高。
相对于西方社会,我国女子高等教育起步艰难,道路曲折,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女子高等教育才有了历史性的转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女子高等教育迎来了蓬勃的春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因此为了使教育在振兴中华发挥其最大的能量,当前我们应该对教育本义的涵义进行正本清源的改革,使教育走上自身发展规律的轨道上来,余宝笙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给了我们长期的警醒。只有注重女子人格培养,打破传统的性别歧视,主张女子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走中西合璧走国际化道路的教育模式,才能使我国女子高等教育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成功之路。
(本文作者为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副教授,1989届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