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母校——回忆片段 此生难忘(朱恒英)

发布者:院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03-19浏览次数:18

在共庆华南女院105周年校庆之际,一幕幕“受当施”爱的教育浮现在我的眼前,使我想起当年华南老师们一生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她们为了华南女子学院的建设、教育,放弃在国外美好前程和家庭幸福生活,终生以校为家,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学子而辛勤劳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是1947年(16岁)进入华南女子学院化学系,四年大学学习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记得理科老师们住在我们宿舍的隔壁,她们针对我们对化学英语术语不熟悉(参考书是王世静院长从美国捐来的)的情况,先放慢指导速度,然后到图书馆自己阅读。将国外捐来的化学仪器发给我们每个学生,自己保管使用,破损要赔偿,领用蒸馏水要登记,实验室卫生自己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生物学周贞英博士,物理学、微积分、微分方程吴芝兰博士和我们化学系主任余宝笙博士都非常注重科学实践,她们耐心培养我们科学实践能力。余宝笙博士讲《生物化学》时以自己的身体为模具说明人体中各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新陈代谢变化,在黑板上使用化学方程式一步步表达。考试题为写出午餐的肉如何新陈代谢消化吸收的所有化学方程式及英语说明。她为了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组织我们到酱油、味精、造纸、牡蛎壳制钙粉……等工厂参观学习。在校内则由化学系的学生组织化学社负责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由余老师教我们摄影(用她的照相机)洗相片,制鞋油、牙膏、肥皂、香皂……等,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为了与周边民众建立和睦关系,学院组织我们参加义教(让周边五岁以上儿童免费入学),这是爱的启蒙教育。在校住宿四年中,我深切体会到教师们兢兢业业为美丽的华南所作的奉献。学院还为我们外地的经济困难的学生们创造勤工助学的机会,如餐后在食堂洗碗,为了赶得及下午上课,四人一组完成烫洗碗工作,收入优先给急需交伙食费的同学,还为文科毕业班学姐用毛笔抄写毕业论文,刻钢板、油印、装订等。余博士还教我们在花圃空地上种西红柿,暑假将校园中的木瓜分给我们品尝。寒暑假住校内,到校外担任家庭教师。周末,外教华惠德师姑(负责后勤)请我们到她宿舍看画报,听唱片,还用录音机录放我们的说话给我们听。老师们的爱心,使我们十分感动,大家互相关心和爱护,自觉地帮助残疾和有病的同学生活和学习。我们将家政系手摇缝纫机借到宿舍学会自制衣服,培养勤俭节约,自我服务习惯与技术。

老师们的爱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南女儿们,她们成为祖国各地科学文化建设的骨干。1951年全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华南校园集训,他(她)们齐声赞扬我院大楼前的草地、校舍的地板“太美了!太干净了。”集训后,我们无条件服从祖国第一届统一分配的召唤到东北、华北的政府、军工、高校、科研等单位参加建设,出色地迸发出我们的创造精神与活力。我们牢记党的教育,母校的培育,在祖国不同的建设岗位上做一个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梯”,让年轻一代踏着我们的肩膀攀登上去。

我们从东北、北京、四川、南京等地回闽时,高龄的周贞英老师热情地带我们去探望卧病在床的王世静院长、吴芝兰博士。当我们自我介绍时,她们都非常高兴地表示“记得,记得”。到八十高龄的老系主任余宝笙博士家探访时,她信心百倍地说她的科学研究与新华南的建成,欢迎我们回母校服务。1986年我抽空到新华南兼课,和林惠仙老师等共同筹建了化学实验室,把余老师家中的电冰箱搬来用。老华南、协和大学退休的校友及热爱华南的老外教们全心全意担任起党务及各种行政与教学任务,继承老华南“受当施”校训。学院组织服装专业老师到省老干局为老革命干部量体裁衣,营养食品专业生产豆酸奶、生日蛋糕等美味糕点,儿教专业创建了高质量的幼儿园,实用英语专业在外籍教师指导下办起很受欢迎的英语角等,华南党支部多次获得先进党组织称号。

在庆祝华南建校105周年之际,华南的儿女们为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我愿做一个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梯”,让年轻一代踏着我们的肩膀攀登上去,迎接美丽的春天到来,为中华民族的梦想早日实现。


(本文作者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51届校友,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