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段日子(程素琦)

发布者:院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03-19浏览次数:19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我离开母校华南已经整整六十五载,并到了耄耋之年,但在华南化学系学习的那段日子至今难以忘怀。

1944年秋季,我刚进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时,碰到最棘手的问题是英语水平差,跟不上学习要求。当时,大多数的教材是英文原版课本,老师讲课和出考题多用英语。压力变为动力,我不得不天天翻阅字典查生字、背单词或短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刻苦学习以及老师的指导,终于克服了困难,英语水平有所提高。母校为我打下好的英语底子,毕业后我一直受用不已。如今,我仍为一个医学杂志的英文审阅和编辑工作发挥余热。

当时化学系主任就是德高望重、众人所钦佩的余宝笙教授。她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负责,讲课很生动,尤其生物化学课,激发了我对这门专业的特殊兴趣,其中有关糖尿病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悟到人体疾病与生物化学的密切关系。化学系四年的培养教育,为我后来从事医学科研工作中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余老师也是当时学校的训导主任。她平时和蔼可亲,乐意和同学们一起游览名胜、拍照等。但她也是一个严师,对同学们的错误不会无原则宽容。记得有一次晚上已是熄灯就寝的时间,我却让好友陈琼琳在宿舍走廊灯光下帮我卷头发,没想到被余老师查夜撞见。几天后,余老师在个别指导我的毕业论文时语重心长地批评了我:“你是高班同学,应该遵守学校规定,给低班同学做榜样,而且你毕业后还要学医,一个医生也要遵守医疗规章,认真负责治病救人。”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永远铭记在心。

华南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不仅是学科专业知识方面,对她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很重视。学校有许多课外文娱活动。记得在南平黄金山上大学二年级时,我们班集体创作了一个颇有含义的团体舞,名为“升平舞”。它体现了世界不同肤色民族和平相处、共同欢乐起舞的太平景象。舞蹈表演在全校比赛中,赢得了第一名(附照片)。这是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合作的成果,同学们都感到很自豪。2007年我们班几位同学在福州母校相聚时,陈文静同学还特意吧当时表演后拍的相片带去给大家看,勾起了我们甜蜜的回忆。抗战胜利后,在福州上大学三年级时,我和同学们还常于周末到学校建立的社会教育服务中心参加社教服务。我们为一些家境贫困的孩子上文化课、讲故事、教唱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孩子们的纯真无邪也感染了我们。通过参加社教,我尝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甜头。

华南的歌咏团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记得第一次参加歌咏团活动时,指挥老师魏非比告诉我们:“唱歌时大家要步调一致,要把个人声音融合到集体声音之中,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才是和谐、悦耳的。”美妙和谐的歌声确实很感人,令人心旷神怡,学习的紧张得以放松。歌咏团每次活动,同学们都很积极参加,很少缺席。

我感到华南就像是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让她的女儿们得到最好的培养和教育。

1948年夏,我和廖翔嫔同学从华南毕业后又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一年后,全国解放,在即将随医学院由福州迁回济南原校址学习时,尊敬的王世静院长特意召见了我们。她慈祥地祝福并嘱咐我们不要忘记“受当施”的传统,当一个好医生,无私奉献自己。我们热泪盈眶,决心不辜负母校的殷切期望。就此,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校。

今天,我们老华南校友感到无限欣慰的是华南精神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在迎接母校105年华诞之际,预祝新华南绽放出更加绚丽的鲜花。


(本文作者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48届校友,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环境医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