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山之脊,闽江之湄;宏开学府,树立坤维;地灵人杰,蔚成女师;猗欤我华南,丕显丕基……”。这首激扬欢快的校歌,我们从年轻时开始唱,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爱唱,唱时每每激动不已。
我们是北京、重庆、西安、成都、福州的华南校友,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暨附中)的学生。在莺歌燕舞、花繁叶茂、幽静美丽的华南校园,度过快乐、和睦、多彩的青春时光。受华南严谨学风的熏陶, 恩师们的辛勤培育茁壮成长。毕业后国家分配我们在文教、科研等单位工作。我们牢记母校“受当施”的校训,谨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敬业乐群努力工作直到退休。虽然离开母校很久很久,我们仍然依恋华南母校,怀念母校的恩师们。
恩师中有六位博士。她们是:王世静、许引明、陈叔圭、余宝笙、周贞英、吴芝兰。我们认为她们是校史称之为“王世静时代”的元勋和功臣,是当时华南的顶梁柱。她们像妈妈,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们的院长王世静博士,于1928年荣任华南学院第三任院长, 从此开始了由华人首任的华南院长,开创了“王世静时代”(1928——1951)。 她受命院长时才31岁,足见她过人的才华和胆识。她毕业于华南,赴美深造后又回华南母校并被提升为领军人物。在她任内,民国的教育部正式立案华南为福建省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抗日战争时期,王院长领导华南暨附属中学迁至福建南平山区,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并不断发展,直至日寇滚出中国才迁回福州华南原址。为克服资金困难, 她曾多次赴香港及内地向校友们募资办学充实华南。当我们这批学生在学时,华南已是当时高等学校中,专业设置颇齐全、师资力量颇雄厚的文理学院。校方也充分考虑贫困学生的困难,设有勤工俭学措施,如让我们 学生教工人夜校(称为社教)和刻写教材等,我们当中就有不少受惠者。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王院长才华横溢,学贯中西。她的演讲极富吸引力和号召力。她诲人不倦,而自己又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楷模。王院长威严又慈祥,可敬又可亲。她为华南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学生中历届相传:当抗战时期华南的主楼之一彭氏楼毁于大火时,王院长静坐流泪不饮不食,视华南为她的生命的故事。华南与协和大学合并为福州大学时,她是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之一。历史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是由王院长开创并领导的、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王世静时代”,对于落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对中国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占有比较领先的贡献;在华南历史的长卷中,承上启下, 永远是浓墨重彩的一页。
陈叔圭博士:教育系系主任,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她博学多闻学贯中西,给我们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不论教育系系内系外,上过她课的学生都认为听她讲课是一种享受,学生们尊称她“陈博”。她授课的形式丰富多彩,对有些重点内容,她组织大家讨论,或出些命题让我们写“小论文”。在她专用的教室中开辟出一块公示栏, 公布该科的教学大纲或阶段教学内容等。偶尔也从学生的“小论文”中挑出一些“佳作”贴在公示栏上,这也是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一个范例吧.笔 者当时是一个外系学生选修该课,也曾被“公示”表扬过一次,受宠若惊,至今不忘。从学生的角度看,陈博士和余宝笙博士是公认的挚诚之交,她们专业(文和理)互补,性格互补。陈博士的性格刚直不阿,这从她上课时流露出的针贬时弊的言论可见一斑。 她在高等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在学生的心目中,她是“王世静时代”的中坚人物。
周贞英博士: 我们的高等植物学老师。 她也毕业于华南, 两度出国深造,毕业后在美国华府博物院工作过。1946年回到华南母校执掌生物系。她的讲课资料丰富生动而不失严谨。不论春夏秋冬,她在校园的树木花丛中忙碌的身影还长留在我们的记忆中。那是她在采集教学和科研的资料和标本。周博士长期从事藻类的研究, 国内外均有她发表的有关论文,如“中国乳节藻特点的研究”等。由于她基础雄厚又勤于实践,教学科研孜孜不倦,在她80岁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周博士还是几位博士中最高寿的。我们欣喜地看到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为她庆祝百岁寿辰的照片。 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沧桑, 但她的风采依旧。我们热切地怀念我们的百岁恩师。
吴芝兰博士:华南的数理系教授、系主任。吴博士给我们讲授高等物理学和微分方程两门课程。从校史中看到,她28岁就是数理系教授,可见她在更年轻时就荣获了博士學位。这在当时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寥寥无几的年代,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她不愧是福建古田县书香世家的后代。 吴博士讲课时, 带着的讲稿一般是备而不用的,就凭着她的脑子和一根粉笔, 从上课的第一分钟直至下课铃响,侃侃而谈,边讲边写,至今她那留下一黑板的工整秀丽的板书,两手带着粉笔灰款款离开教室的身影,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记得在普通物理学的中期考试中,她出了这样一道讨论题:“一辆自行车,设定有关参数,试讨论该车理论上能蹬上多少角度的斜坡”。讨论时我们这些学生们各抒己见, 答案难定。 笔者最近请教了一位物理学教授,他说此题难解。但如果能应用力学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公式加以讨论,就算达到练习的目的了。类似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和范例,吴博士经常引导。这样的潜移默化,使学生们受益终生。
余宝笙博士:化学系系主任兼训导处主任,是几位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位。她讲授的生物化学课程是化学系的必修课。她经常带着灿烂的微笑进入教室,是我们尊敬的师长,又像慈祥而美丽的母亲。由于她讲授的教材是美国教材,所以她讲课时中英两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例如生物化学课的试题之一是:“请讨论:食用一把花生米后,在人体内发生的生物化学过程”,并在考试后组织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因此终生難忘。这就是华南的学以致用的学风,也就是她在耄耋之年延续老华南、创办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的指导原则吧!因为她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我们毕业后能够最多地亲聆教诲的老师。 人大大会期间适逢她的生日,我们拜访又祝贺,其乐融融。她谈得最多的是她建立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的计划和实施情况。令我们惊讶的是,她如此高龄还能十分敏锐地抓住前沿消息:如她从我们北京校友处得知燕京大学校友会已成立的消息时,马上谈到华南也要成立校友会,用校友会的名义募捐筹集资金, 创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谈到她心目中的女子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时,她早已成竹在胸: 学前教育、实用英语、服装设计……等,如数家珍,而对她被错划为“右派”, 她只像说笑话一样一带而过。她高屋建瓴的卓识远见、博大的胸怀,源于对华南、对妇女教育事业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她教导我们妇女应该自爱、自立、自尊、自强,而她就是以身作则的楷模。
几位博士恩师, 她们的专业不同,性格互异,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她们都是受过华南培养,又回到母校,终身为华南服务。身为女性要完成大事业,必须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艰辛和代价,可钦可佩。她们都没有成立自己的家庭,但是她们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华南女儿,包括我们。
记忆中许引明博士是教务长,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各专业各课程的策划者,兼讲授高等动物学课程。尚记得的有文史系的王孝泉老师(校歌的词作者)和林仲铉老师;化学系的苏剑芳、林梅英、陈琼琳老师;数理系的何淑英老师;教育系的刘以熙老师;生物系的吴美锡老师;音乐系的陈懿德老师。还有一些我们忘了姓名,但仍然记得她们的音容笑貌的老师们,我们谨对他(她)们表示感恩怀念之情。当年我们的同学,文史系的学生陈钟英,在学时就是佼佼者, 在为母校及合并后的福大和福师大服务的过程中,历经磨练脱颖而出,继余宝笙老师之后担任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院长,至今耄耋高龄仍坚守华南,她是我们同龄人的骄傲。
我们这些平均年龄超过85周岁的华南老女儿,感念母校和恩师的培育,又欣喜地看到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正欣欣向荣,已经培养出第二十六届毕业生。我们深知,妇女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与国民素质和国家经济的提高密切相关。欣逢母校105周年校庆, 我们虔诚地祝福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越办越好,新人辈出、业绩绵恒。
本文作者
江德爱 (北京大学,教授)
余少玉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50届校友,中国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黄兴灵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
陈春英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工)
李碧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
林翔英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何翔美 (北京铁路二中,高级教师)
张淑雅 (北京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工程师)
何文静 (西安冶金建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
纪泳如 (西安市七十一中,高级教师)
薛淑彬 (西安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0研究所,高级教师)
王梅玉 (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宗瑾 (成都飞机公司,教授级高工)
衷 楷 (福建省地质测试中心,教授级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