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看过来: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及典型案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6-16浏览次数:0

 No.1

刷单诈骗

手段解析:

犯罪嫌疑人设置虚假网络购物平台,要求受害人拍下商品并付款,随后返还购物款并按比例支付一定数额的“佣金”,受害人完成前几单任务后都会很快收到“佣金”。此时嫌疑人会以返还高额“佣金”为诱饵,让受害人继续加大刷单数量和金额,如果受害人索要“佣金”,嫌疑人便会以网络故障、所做任务为多重任务等多种理由要求受害人继续转款。知道受害人察觉上当不再汇款时,便会切断与受害人的联系,就此消失。

通俗版:

进入大学,课余时间相对灵活,不少学生萌生了兼职的想法,操作简单、赚钱较快的刷单“职业”成为了理想的选择。诈骗分子抓住这个时机,通过QQ兼职群或短信等途径发布虚假信息,诱使大学生参与到刷单中。起初,刷单金额较低,诈骗分子会及时返还报酬赢得学生信任,随着刷单的进行、金额的增大,他们不会再返还本金,更不可能返利。有的诈骗分子选择直接消失,有的则以网络出现故障、未完成指定任务需继续完成多重任务等理由令受害学生不断转账,直到骗光学生所有钱财。

典型案例:

案例一:

某学院大学生张某在学院QQ群内看到一则刷单返利广告:“淘宝、天猫、京东等官方商城为提升业绩,急需一批网络刷客”,张某发现这种兼职赚钱快,操作简单,便根据群内的广告加了一个QQ好友,这个QQ好友教薛某如何进行刷单,然后发送了一个支付宝账号,张某便按照要求向此账户转账刷单。刷了第一次之后,对方告诉张某第一单要连刷5笔,张某按照要求转账后,对方又要求连刷两次5笔才能把之前刷单的钱返还。张某便又刷了8笔钱,但对方又称转账金额较大需要系统认证,需要张某转款7200元认证,而后又多次以转账金额较大认证失败要求张某分别转款7200元、8400元、8400元再次验证。就这样,张某先后通过自己的支付宝淘宝先后刷单17次,总计刷单47400元。张某此时发现对方一直要钱,却一分钱没有返还给自己,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警方提示:

目前,在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刷单诈骗案件发案数居于首位,特别是大学生等年轻人群体成为此类案件的高危群体。因为此“工作”相对轻松,成本低,不受地域限制,足不出户便能获得高额回报,因此吸引了大批大学生从事此项“工作”来“勤工俭学”。大家千万不要从事任何形式的刷单、刷信誉等“工作”,因为你很有可能被骗,而且刷单本身就是一种欺骗手段,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已明确规定,刷单行为是违法行为,因而我们大学生应当诚实守信,自觉抵制刷单行为。

 

NO1.图1..jpg

No.2

网络购物诈骗

手段解析:

犯罪嫌疑人以低价促销为幌子,通过QQ、微信或短信发布低价商品消息诱骗受害人,一旦受害人上钩,便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借口令受害人汇款,却并不发货从而实施诈骗。

通俗版:在网络上购物不仅省去了去商店的时间,价格更相对便宜,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部分诈骗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冒充微商或在网站发布虚假信息,以低廉的价格为诱饵,骗取大学生信任,继而以缴纳货款、交易税等借口令大学生汇款,在受害学生发现上当后立刻将其拉入黑名单。

典型案例:

大学生王某在朋友圈看到转卖手机的消息,因价格低于市价不少,正好自己需要一部手机,王某便与对方进行了联系。双方商定好以2215元的价格成交后,王某便通过支付宝给对方转账。谁知对方不仅没有发货,反而又让其缴纳1500元运输费。王某拒绝付款并要求对方将之前的2215元退回,而此时对方却将他拉黑。

警方提示:

 

网络购物要尽量选择有知名度、信用度和安全保障的网站,并认真核对网站网址,防止上虚假网站;在购物过程中不要点击网站专用聊天工具以外的方式(包括QQ、微信)发过来的链接,更不要贪图便宜随意转账购买。

 

NO2.图2.jpg

No.3

网络游戏诈骗

手段解析:

犯罪分子打着买卖玩家手中的游戏账号和买卖游戏装备的幌子,利用假的交易平台,来骗取玩家手里的账号和钱财。

通俗版:

很多大学生喜欢通过玩网络游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犯罪分子也看准了网络游戏这个平台,他们冒充游戏玩家、异性玩家、游戏运营商等,以代练游戏角色、低价销售游戏金币、装备以及出售游戏账号等种种理由,吸引大学生玩家进行“注册”、“充值”、“购买”。这些交易一般是通过银行卡或是QQ、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没有任何担保和协议,犯罪分子在收到转款后会立即消失。

 

典型案例:

 

NO3.图003..jpg

No.4

助学金、奖学金诈骗

诈骗手段:

犯罪分子冒充民政局工作人员,向困难学生或其家长打电话、发短信,谎称可以领取补助金、救助金、助学金,要其提供银行卡号,然后以资金到帐查询为由,指令其在自动取款机上进入英文界面操作,将钱转走。

通俗版:

国家每年都会发放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犯罪分子在这段时间,利用先前获取的大学生个人资料,冒充国家工作人员,以申领补助金、救助金、奖学金等理由要求大学生提供银行卡号,然后再以资金到帐查询为由,指令学生在自动取款机上进入英文界面操作,将钱转走。

典型案例:

犯罪嫌疑人冒充上海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刘某某,称已为他申请了80万创业扶持金,但是需要先交付公证费和个人所得税才可也领取。这个消息让刘某某喜出望外,他立刻按照对方的“指点”使用ATM机转账7.8万元。然而并没有领导扶助金,面对的是嫌疑人一次又一次的催款,刘某某才发现被骗。

警方提醒:

 

同学们如果遇到发放助学金及奖学金的,请先向老师和当地教育部门咨询真伪,千万不要擅自按照对方要求操作转账,以免上当受骗。

 

NO4.图004.jpg

No.5

退款退税诈骗

 

手段解析:

 

NO5.图005.jpg

No.6

冒充熟人诈骗

手段解析:

嫌疑人通过盗号软件盗取QQ号或者微信号,登陆QQ或者微信后冒充当事人与其好友聊天,通常以急需用钱等理由向其借钱,嫌疑人提供账号让受害人转到指定账号。

通俗版:

微信、QQ因其方便快捷,已成为学生与父母、朋友间最主要的联络方式之一。而犯罪分子也利用这一平台,采取盗号或仿冒身份注册账号等方法,冒充受害学生朋友与其聊天,继而以急需用钱等理由借款实施诈骗,或盗取学生微信、QQ号码以缴纳学费、生活费不足等理由诈骗学生家长。

典型案例:

学生家长高某在QQ上收到“孩子”发来的信息,称需要交纳辅导费,让高某联系学校主任。高某立刻根据“孩子”提供的号码联系了所谓“学校主任”,该“主任”让高某转账29400元费用。事后通过电话联系上孩子才发现被骗。

警方提示:

 

网络聊天工具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同学们遇到、亲朋、同学通过QQ和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向你借钱或者让你帮忙付款的,一定要先打电话核实对方身份,防止熟人的身份被冒用而上当受骗。

 

N6.图006.jpg

No.7

网络交友

手法解析:

(1)花篮托、酒托型。不法分子在获得对方信任之后,谎称自己的新店开张,为了得到更多亲人朋友的认可,需要对方赠送几个花篮,并提供相应账号要求汇款到指定账户进行购买,一旦对方购买,就立即消失。(2)博取同情型。此种类型被骗者男性居多,不法分子大多在网络上以美女照片进行诱惑,在之后的聊天当中会表现得温柔软弱、楚楚可怜,不停以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为借口向对方索要金钱,达到一定金额后,就无法再取得联系。(3)投资理财型。不法分子往往称自己是做金融行业的“高富帅”,锁定好受害人的目标后,会主动向其献殷勤,送一些小礼物或鲜花,博取对方的好感和信任,之后就谎称自己可以帮助对方进行投资理财或是股票投资等金融项目的操作,在对方上当汇款之后就立即消失。

通俗版:

进入大学,有的学生利用网络这一途径去结识更多的朋友,而诈骗分子利用这一机会实施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和受害人建立联系,之后便会不断以各种借口向受害人索要钱财,当达到一定金额时,就无法再取得联系。

典型案例

案例一:

刘某在百合网上认识嫌疑人,添加嫌疑人微信进行聊天,后嫌疑人以开店、给家人送礼物等多种理由让其转账,刘某先后向嫌疑人转账49680元,嫌疑人称9日来青岛与刘某见面,刘某未见到嫌疑人且对方电话关机。发现被骗。

案例二:

刘某通过游戏王者荣耀认识嫌疑人,并添加嫌疑人微信,随后嫌疑人以自己外出需要路费为由要求转账,刘某通过微信向嫌疑人微信转账30余笔,共计16900元,后发现被骗。

 

 

 

 

院保卫处

                                                                                                                                                                                                                                                                                                              2020年9月

搜索
您想要找的